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对有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技能型人才高薪难求的情况。据沈阳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透露,目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在逐渐拉大,有资料显示,目前仅辽宁省内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就已达上万人。另据了解,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人,2003年达到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已增长至近400万人。与这串逐年加大的数字相伴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手拿本科、专科文凭徘徊在用人单位门前,久久难以找到工作的机会。一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景象,一面却是技工荒日益严重。近日,沈阳市盛强人力资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崔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毕业生技校回炉或许可以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把钥匙。
拥有一技之长者求职受青睐 记者在沈阳市人才市场举办的几场人才招聘会上发现,以前招聘单位常常打出“只限大专以上学历”或“只限本科以上学历”的招聘启事,如今转变为“招聘会计一名,要求有会计证和电算证……”等条件。很多求职者纷纷表示,在招聘广告中,各种资格证书已经是继身份证、学历证之后的第三大证件。人才市场上大专生败给中专生的事例常有发生,很多大学生不禁感叹:号称“就业敲门砖”的学历证书竟然比不过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拥有一技之长者受青睐的程度可见一斑。
沈阳市人才交流中心对沈阳市的各大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用工量占到了总用工量的70%,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调查显示,许多求职者对技术性的工种颇感兴趣。
很多用人单位也表示,他们在看学生简历时会更看重一些有实质内容的,比如学生英语水平证明、计算机水平证明、社会实践的证明等。求职过程中,一技之长甚至比学历证书更有说服力,迫使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到技校回炉。
市场之手起关键作用 “交了高额学费、用了四年时间,难以找到用人单位,再上技校学做技工,这不是花冤枉钱、走冤枉路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崔杰侃侃而谈:“仔细琢磨一下就不难发现,‘天之骄子’放下姿态,热心于一向被认为是‘工字不出头’的技工岗位,其实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起着关键作用。”
崔杰表示,这是因为,前有“拉力”:市场高薪难觅高级电焊工的消息屡有耳闻;后有“推力”: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大学毕业生“回炉”技校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勇气可嘉。
长期以来,在过分看重学历教育的氛围里,许多家长不愿孩子当技工,技校发展也很不正常,致使近年来频频出现“技工荒”。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占全部技工的比例极低,仅数控机床操作技工,全国就短缺60万人,很多企业买得起进口数控机床,却常常找不到合适的操作技工。
不容忽视的是,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已影响到部分地区和企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不少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革新。不少人担忧:谁来托起明天的“中国制造”?
好在市场机制开始发挥独特作用。随着企业的需求高涨,技工的价值正不断显现:“能工巧匠也是人才”,技校毕业生成了“香饽饽”,就业率居高。不少地方也竞相出台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山东建立了“首席技师制度”,江苏南通给优秀高级技工发政府津贴……面对市场的变化,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越来越多的青年卸下思想包袱,抛弃传统观念,跃跃欲试学做技工。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技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技能培训,与对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提出以“零适应期”为培养标准,让学员“进厂就能干活”,这对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恰恰是“回炉”学技能、增添竞争力的好时机。
大学生再学习有三大理由 沈阳市盛强人力资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崔杰认为,总的来说,大学生回炉技校进行再学习有三大理由。理由一:避免职业生涯搁浅。一些大学生虽然具备基本的就业技能,却不能达到企业岗位更高的要求,原来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在一些实际操作领域里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他们往往不能担任更重要的职位,职业生涯搁浅。而重新学习,巩固实践操作能力势在必行。理由二:一技之长提升身价。目前制造业人才的薪酬日渐上涨,如专业的模具设计人才一般月薪3000元,而熟悉设计、加工、造型整个操作流程的高级工月薪5000元左右,其中技能好的人才月薪过万元也不足为奇。多学一门热门技术,可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理由三:为就业增添砝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拥有了大学文凭后选择再学习,进入技校接受相关技能教育或培训,在求职过程中可以为就业增添砝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的教育模式已产生。其实,大学毕业生“回炉”技术职业学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存在,甚至连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
大学生进技校各有利弊 很多大学生认为“技校回炉”是对将来求职的“再投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崔杰则认为,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技校回炉”说明社会更注重人的实际工作技能,这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增加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是一种社会充电,应该值得鼓励。大学生进技校,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大学生觉悟发展到了一种新高度的表现,说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有了转变,懂得先就业再择业的道理,也肯踏踏实实地从底层做起,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另一方面,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因为高等学府偏重理论,实践太少,“大学生技校回炉”便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浪费。大学毕业生读技校,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又不是一个好现象。
对于高学历失业、“大学生技校回炉”等现象,崔杰说,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是主要原因,现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随意性。学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考虑学校实际,一味开设所谓“热门专业”。比如,随着近几年法学专业逐渐走俏,一些以前没有法学专业的学校也跟着开设,至于有无好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他们并没有过多考虑。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讲,不同地区的高校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开设一些符合本地需要的专业,同时加强学生选择专业的指导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大学生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不至于出现“大学生技校回炉”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