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过反复研究已经做出成绩的、和孩子们关系和谐的教师的班级管理的实例,笔者认为,教师在面对孩子做事、说话之前,需要在做前提醒、做时谨记、做后小结的三个环节中始终伴随这样的心理提示:我是孩子。教师把自己定位为孩子,就能想孩子所想,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更好地实施教育功能。
关键词:同龄心理 教育功能
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始终思考一个问题:教师,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一板一眼的教师,怎样才能与最具有时代气息的时尚的孩子们交融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就像太极的符号,此消彼长、立场相反的同时却又永远相依?
经过反复研究已经做出成绩的、和孩子们关系和谐的教师的班级管理的实例,笔者认为,教师在面对孩子做事、说话之前,需要在做前提醒、做时谨记、做后小结的三个环节中始终伴随这样的心理提示:我是孩子。教师把自己定位为孩子,就能想孩子所想,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更好地实施教育功能。那么教师怎样学做孩子,站在孩子角度,利用同龄心理实施教育功能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暗示。
一、告诉自己得夸张
通常成人会认为做事最夸张的是孩子们,孩子们可能会为一个小小的冷笑话笑上半天,可能为成人一个无意的动作担忧许久,可能为同伴的一个眼神就郁闷得要命,等等。我们作为成人群体中的一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也做出他们的这些行为,和我们同一群体的其他成人会怎么看?笔者调查过一些家长,他们作为成人群体中一员,多数都认为太夸张了,不可思议、难以接受。同时笔者也调查过一些孩子们,他们则很希望成人们能在他们为一个笑话放声大笑的同时,也报以大大的笑声,哪怕你作为成人认为那是个冷笑话。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会有明显的与成人不同的表现呢?原因在于,孩子们阅历、视角一般情况下和比成人少得多,他们评判的角度也很具有属于他们那个群体的独特群体性特点,大多数时候他们不能对事情作出符合成人评判角度的恰当的反应,于是夸张在孩子们中最容易产生,且产生的理所当然。
在他们的理解力还没有增长到成人的层次的时候,孩子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夸张。这个时候教师不宜以成人的优势强制性将教育内容灌输给孩子们,这样的教育方法容易扼杀孩子们的自由智力发展和创新意识,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夸张恰恰可以帮助教育者激发蕴藏在孩子们脑子里的兴趣,拉近师生距离,让教育寓于游乐之中。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实施教育功能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这种群体性的特点,站在孩子角度,将孩子们的世界里的夸张运用到自己身上,使得教育功能能在教师对孩子的夸张的认同中得到和谐地实现。例如《青岛晚报》2002年度新闻人物李南金,她凭借一款盲人手机获得当年的海尔科技奖,当时研究这款手机时,她的母亲和盲校的教师都不同意,因为盲人用手机太正常了,这个发明根本没有技术含量。而李南金的科技老师付龙却十分地非常地支持孩子的创想,最终李南金获得了海尔科技奖。并且从那以后,孩子变得热爱创造发明,之后连续创造了很多小发明。如果当时付龙老师也将成人的价值观强制性加在孩子们身上,而不是以孩子的角度将这个小发明当成重要的事情的话,很可能孩子会面临没有一人支持的状况,她的创造力估计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适当虚化
孩子们阅历、视角一般情况下和比成人少得多,很多时候初生牛犊什么都想尝试,但是路途是坎坷的,没有什么事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有时候孩子们也很惧怕错误。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在孩子们作出错误的选择和错误的做法时适当地加入虚化的成份,调整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将孩子们引回正途。
虚化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将错误结果适度虚化,这适合教师在孩子们有了错的茫然无助的状态下去做。这样做孩子们的心情就能得到缓解,必要的时候教师甚至可以将错误解释为失误,这样一来,孩子们心里的需要承受错误结果的那一种压力就会因为教师的态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孩子们的心理得到安慰后,才能更好地将注意力转移到错误本身来,教师在这种平和状态下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良好的心理基础,教育功能的事实效果就会更好。
第二种是将做错事的行为虚化。这适合教师在孩子们被自己行为吓坏的情况下去做。孩子们毕竟涉世不深,对很多事情的发展程度认识不清晰,有时候做的事情可能是不受自己认识程度调控的,这时候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引起自己的恐惧。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恐惧心理。古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教师应该从孩子们长期成长的角度考虑,将自己当成孩子们的一员,及时帮助他们克服惧怕已经发生的错误行为的心理。
三、不可慌张
人非圣贤,教师也会有不知道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例如最近笔者的很多学生课余时间在操场上摘野菜,当孩子们拎着一袋袋各个品种的野菜来到办公室时,很多年轻教师都即刻离开了办公室,因为不认识,怕学生问起难以回答。笔者也一样怕难以回答,但是他们是本班学生,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留下来了。果然,孩子们拿出一棵棵满是泥土气息的野菜让辨认。笔者心里狂害怕,就耍起无赖来,像孩子拿到新玩具一样,回答说,你们给老师说说吧,老师认识得不多。结果孩子们不但没有失望,还兴冲冲地给在场的老师们当起了老师,连植物的根、茎、叶,形、色、香,等等都介绍得很清楚。其中有种叫母鸡头的植物跟草很像,孩子们都能仔细地辨认出区别来。最后在场的教师都表扬孩子们勤劳、朴实。再后来孩子们摘野菜时连杂草一起拔掉了,操场顿时很平坦很宽阔。孩子们受到鼓励后的精神面貌值得教师放弃其所谓的有识形象,回归求知的本性,师生互为师生,共同提高内涵。而当时出去的教师们可能以后还要面对类似的情况,永远隐藏无知并不利于教育功能的持续性实施。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选择隐藏无知并且自欺欺人。无知的时候不必慌张,只要教师的态度真诚,肯把自己当孩子一样,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孩子们不但不会笑话教师的无知,相反,孩子们还会特别关心与他们一起学习进步的教师,因为孩子们有种被认可的幸福感,一种自己有很大价值的优越感,这些感觉都会对他们做人做事产生积极影响,及时教师不会,孩子们也不会介意。师生之间的这种你追我赶的学习状态会带动一个班集体积极向前,同时为教师的教育功能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交流基础。同样的,教师犯了错误的时候,也不必害怕孩子们会轻视自己,因为没有人是不犯错误的,只要教师能心态端正,不摆谱不死扣理,孩子们是不会轻视教师的。一言以蔽之,教师也是孩子,允许无知,允许犯错,当无知和错误暴露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就当自己是孩子,跟着孩子们一起改变无知和错误的状态就可以,不必慌张。
四、一定要紧张
孩子们的阅历比成人少得多,所以孩子们有时候的行动可能是荒谬的,问题可能是错误的,这个时候,教师不能以成人的姿态一棍子打死,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紧张。紧张地还孩子们一起思考,并且作为苦思冥想状、痛苦选择状等等。教师的紧张思考会自然的引起孩子们的紧张思考,孩子们在教师的反应中就会学会反思,甚至能及时自主发现不当之处。这样一种不直接以成人的观念去否定,而是利用教师强烈的身势语来影响孩子们自发的思考的教育方法,更有利于教师站在孩子角度,有效实施教育功能。如果教师一棍子打死,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错在哪,有的教师即使告诉孩子们错在哪,孩子们也失去了自己纠错能力的锻炼机会,而师生关系在这种对立的制止情况下也会恶化。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站在孩子角度,适度紧张。这样,教师的教育功能就能得到更有效同时也更和平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