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成绩最好的学生读职校!近日召开的中澳职业教育研讨会上,许多专家指出,中国社会应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观念。
中国传统轻视职业教育
中澳职业教育与培
训研讨会由广东省教育厅与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国际教育司联办,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承办。专家指出,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学费低,毕业后薪金高,待遇好,成绩好的学生首选职业教育,其次选择读大学。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许多学生读职业学校,是因为没有考上好大学。
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专家指出,中国传统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并且发展不充分。西方国家有300多年历史,中国仅130多年历史。可喜的是,从1980年开始,社会日渐重视职业教育,目前广东有高职高专院校72所,中职学校612所,技工学校191所。
不过,由于文化、历史、社会等原因,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远未成熟,让职业教育繁荣起来也远未成为社会共识。
“技工荒”凸显职业教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广东职业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广东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机械、家电、医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近几年,广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都比较高。2004年全省高职院校就业率为93.89%,2005年为95.07%,2006年为95.57%。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在97%、98%以上。
不过,职业教育空间仍很大。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企业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等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了所谓的“技能型人才短缺”。
职业教育中应突出企业作用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更多是政府行为,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够突出。行业协会力量较薄弱,行业职业标准不完善,学校教学难以有明晰的参照系,各校实施的教学标准不一,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企业对学校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不高,不少企业未能从技术进步和长远发展利益着眼,自觉地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义务,对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并且,许多学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对什么是职业教育,怎么办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既没有很多的经验积累,也缺乏深入的研究。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是十分的明确。一些学校仍然仿照传统大学的模式办学,教师大量的是来自普通高等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经历,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实践教学欠缺,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学生技能训练少、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不强。
“改革的核心在师资。”广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训贵说认为,学校可以考虑从企业引进优秀人才作为教师;要把学校教师送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去培训和实习,让教师休“企业假”。此外,还可以把老师派到国外去学习,或者接受第三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仿真培训,从理念到实践获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