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 的主人,是学习 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索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东西。……
课堂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根据探究需要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教育的外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变必须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内在的自学要求。
一、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高度自主和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当然,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会切实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体现四性:有读书、思考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训练语言文字的主动性;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有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创造性。
如在古诗词教学中,传统的教法以学生接受为主,学生就像是接受东西的容器放在课桌上,教师将字义、词义、句意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然后把中心思想也抄下来让学生背诵,等学生将上面内容全面背出来了,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探究性地学古诗,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顺利进行,教师要切切实实地给学生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时间上根据探究意向和学习需要进行计划和安排;在学习空间上,学生有展示个性、发展才华足够的活动范围;在学习内容上,学生有自由选取的余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探究的方法和程序有自行决定权……总之,课堂中处处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
如古诗《暮江吟》,为学好这首诗,学生提出到计算机教室上,原来课前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已了解了很多:如作者是谁?白居易是一个怎样的人?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诗歌大意等等。有心计的学生已将这些存于计算机中,只待课堂上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了。这也让我进一步领会了在学习时间、空间上对学生的开放,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理解诗意时,学生提出用画来表达诗意,学生的《落日余辉图》很好地表达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夜色露珠图》绝妙地展现了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好意境……这种内容的自主、过程的自主,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体现吗?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求者,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
二、由知识传承为科学研究,让学生探索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积累知识学习与方法掌握、能力提高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科学的发现是科学研究的先导。”“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采用合适的探究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学生探究的问题虽然是小问题,可他们探究的过程、态度、角度、思维的方式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是一样的,只是探究的点不同罢了。这样,一方面学生能通过努力自己发现新知识易尝到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亲历和感悟,提高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三、由封闭接受为开放探索,让学生发现学习
正像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如《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学生通过探讨发现:春天江山绚丽,“迟日江山丽”中的“迟日”为什么不写“春日”呢?我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课堂上明显出现了“两派”:一是认为用“迟日”好,另外的认为用“春日”好。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辩论”,学生们煞有介事地组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最后正方一名学生的陈述把整堂课推向高潮:不写“春日”写“迟日”一是避免了与下句的“春风”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春”;二是“迟”有“缓”的意思,春姑娘迈着轻轻的步子来到人间……学生一边说一边还轻轻地迈着轻缓的步子走过来,给人的是一种惬意、舒心;三是出于声律上的需要……。她的发言博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
实践证明:学生不是不会发现、主动求异,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由囿于课本为走出课堂,让学生创新学习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究根问底,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兴趣特长,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这些本性,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校园生活也有局限性,所以探究性学习既要走出课本,也应走出课堂,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
春天到了,按照惯例要跟学生去踏青寻春,欣赏春的无限风光,在春意盎然中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更有小诗人摇头晃脑,一首《新春日》娓娓道来:“今日春游此胜地,无限风光耳目新,祖国蒸蒸日上美,栋梁之才是我们。”学生自己的“诗”也洋溢着春意,特别是最后一句“栋梁之才是我们”表现出了当今少年儿童充满自信,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豪迈气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 |